首页/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管委会公报 / 正文

3D打印:让渭南更有科技范

3D打印,即增材制造,是工业4.0时代最具发展前景的制造技术之一,被认为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生产工具。

我市抢抓机遇,创新驱动发展,勇立科技潮头,在国内率先实施增材制造产业化工作,建设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

从2013年到2019年,我市聚力引智发展3D打印产业,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累计注册登记3D打印产业企业100家;

累计获得专利700项以上;

12个国内3D打印顶尖团队入驻,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160人;

2018年3D打印产业产值突破15亿元;

先后荣获增材制造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3D打印众创空间、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产业化基地等诸多国家级荣誉。可以说,3D打印已经成为渭南的一张响亮名片。

“3D打印+”发力

4月,广州动物园,一只小犀鸟在熟练采食。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喙是后期安装上的假体,更为惊叹的是这个新“嘴”使用了3D打印技术,由陕西聚高增材智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聚高公司)制作完成。

换喙之前,这只小犀鸟的嘴巴畸形,呈“V”型,无法独立进食。陕西聚高公司使用聚醚醚酮材料和自主研发的3D打印装备,为它再造了一个新喙,在3D打印应用领域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

两年前,陕西聚高公司在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注册成立。据该公司副总经理助理舒英杰介绍,他们运用3D打印技术,已经完成了84例医疗临床案例,涉及肋骨、肩胛骨、护心板等方面,3D打印PEEK护心板植入体、3D打印PEEK丹顶鹤鸟喙等多个案例为世界首创。

“去年以来,3D打印已渗透到很多行业领域,尤其在工业领域快速增长,我们的订单也在大幅增长。”舒英杰说,2018年下半年,他们公司业务由医疗领域拓展到航空航天、石油、军工等领域,收益明显。

“我们不是单纯地发展3D打印自身,而是主动将3D打印技术植根到产业,重点围绕实施3D打印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快3D打印与传统产业结合。”渭南高新区火炬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渭南3D打印培育基地运营,公司董事长白冠宇介绍,基地积极实施“3D打印+航空”“3D打印+汽车”“3D打印+医疗”“3D打印+铸造”“3D打印+教育”等一系列“3D打印+”产业模式,借助3D打印技术优势,解决传统产业技术难点、痛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孵化各种类型中小科技企业,“渭南3D打印+”模式已被工信部写入《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2018年,渭南3D打印培育基地新增登记注册企业30家,入驻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基地孵化的7家企业成功毕业,3家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家。陕西增材院公司、陕西优尼科公司、陕西源兴科技等企业已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培育行列,逐步从研发转入小批量生产阶段,主导产品明朗,应用定位清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创新创业给力

4月4日,渭南高新区增材制造产业园内,陕西智拓固相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智拓公司”)的工人师傅正在安装调试8台大型固相增材设备。

固相增材制造,相对于液相成型而言,通过固相焊接而成,是航空、航天制造的关键技术。陕西智拓公司工作人员王蒙蒙介绍,他们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固相增材制造企业,2018年11月底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公司目前申请专利16项,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设计研制了四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固相增材制造设备。”王蒙蒙说,他们公司以归国博士为核心,以“985”高校博硕士毕业生为骨干、以西北工业大学特聘专家为顾问,构建了高层次人才团队。

陕西智拓公司是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的骨干企业之一,也是基地创新创业工作的一个缩影。2018年,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科技中小企业2家、瞪羚培育企业2家,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新引进千人计划学者陈耀龙教授团队、西交大段玉岗教授团队、留学归国梅超群博士团队等一批行业精英,新增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9人,基地引进国内3D打印顶尖团队达到12个,累计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超过160人;累计申请专利突破700项,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多家企业参加了行业竞赛,取得了骄人成绩。陕西聚高聚醚醚酮3D打印技术在国际索尔维杯增材制造大赛上荣获全球亚军,在中国增材制造创新创业大赛荣获第一名。陕西博鼎公司3D打印快速精铸航空涡轮发动机叶片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三等奖,并代表陕西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军民融合成果展。渭南鼎信荣获第三届中国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先进制造组,基地5家企业进入决赛,占到全省的一半,为渭南历年最好成绩。

“6+1”模式助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市围绕创新技术链、完善资金链、健全服务链、培育产业链,探索形成了渭南3D打印“6+1”模式,即打造6个体系和1支人才队伍。

规划建设了产业承载体系。累计投资8亿元,建成了2.3万平方米3D打印科技企业孵化器、1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的配套设施。同时,统筹规划1000亩的产业成长区,加快3D打印产业化发展步伐。

初步建立了协同创新体系。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钢研集团等联合建设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增材制造国家创新中心渭南产业化基地、渭南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机械制造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渭南3D打印分室、陕西增材制造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一批中省科研机构,围绕工业界需求和市场应用,构建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建立了投融资保障体系。发起设立国内第一支3D打印创投基金——陕西省3D打印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规模2.5亿元。成立科创担保公司,协调银行、基金和风投公司,争取了6.8亿元贷款,服务园区企业产业化发展。

建立相对完善的政策体系。我市出台《关于支持高新区打造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实施意见》,渭南高新区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实施“开放式运作、封闭式管理”,为入驻企业开展融资、技术、设备、市场、人才等全方位服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企业创新、开拓市场,增加企业经营效益。

积极打造中省市区四级联动。工信部安排赛迪研究院指导园区发展,批复了渭南国家增材制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服务型制造业示范平台。科技部安排火炬中心指导园区技术发展,批复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增材制造应用示范平台、国家众创空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了陕西省3D打印创业投资基金。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动渭南3D打印产业作出特色、树立品牌、形成规模。

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1所国内高校、科研单位深度合作,与中国工程院干勇、卢秉恒、王华明院士,千人计划学者陈耀龙、孙伟,教育部长江学者黄卫东、李涤尘、赵万华教授等72名新材料专家、43位3D打印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国家人社部的支持下,组建渭南3D打印创新学院,培养产业应用型人才。

2018年,渭南3D打印产业产值超过15亿元,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已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园区之一。预计“十三五”末,渭南3D打印园区企业数量将达到300家,实现总产值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实现产值100亿元。

未来,我市将继续加快3D打印产业化发展步伐,打造国家级3D打印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