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渭南高新区工委办公室
渭南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
印发渭南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规划(2016-2020)
“十二五”期间,我区抓住晋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机遇,提出以“人才特区”建设推动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经过五年的努力,人才特区的关键要素和政策架构已经形成,并在人才的吸引、使用、培育、激励和扶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展望我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愿景,需要进一步深化人才特区建设,使人才政策发挥更精准、更主动、更有效的作用,进而改善人才生态、集聚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建立人才与产业的联动机制,推动我区“十三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根据国家、陕西省、渭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渭南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特区建设规划(2011-2015)》实施情况以及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发展现状和人才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基础现状
(一)宏观背景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运行态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逐步铺开,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不断拓宽;“中国制造2025”战略——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向纵深方向发展;“互联网+”,成为快速整合市场要素的一种新力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五大任务。
“十三五”期间,渭南高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为目标,主动对接西安优势科教资源,支撑“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新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状况,成为实施“三次创业”和完成全区“十三五”目标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二)现状基础
“十二五”期间,基于建设“人才特区”的构想,我区制定了《渭南高新区人才特区建设规划(2011-2015)》,建立了以人才特区为目标和抓手的人才工作机构和人才工作机制,先后出台了《渭南高新区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渭南高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渭南高新区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渭南高新区青年科技军团评选管理办法》;设立了每年2000万元的科技创新资金和每年1000万元的人才发展资金;修订完善了《渭南高新区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建立了人才统计报告制度和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渭南高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等。2015年末,区内常住人口7.4万人,从业人口3.7万人,人才总量1.98万人,入库高层次人才925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约19.2%,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约18.3%。全区建立各类研发机构18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专家工作站5个,校企合作科研工作站2个,大学生实习基地6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13个,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5个。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区人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园区人才总量偏小层次偏低。人才总量偏小,人才层次偏低,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尚不足以支撑起“高”和“新”的技术产业发展需要,难以满足“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目标的人才需求。入库人才不足千人,占从业人口不到2.5%;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研发创新人才不足、创新团队少;多是立足当下解决眼前问题,在业界的引领性不够;区域性人才市场尚未形成,供求“双偏弱”,渠道不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断层,类型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
2.园区对外部人才的综合吸引力不够。我区产业集群规模偏小,知识资本密集型企业也偏少。与国内发达的高新区相比,我区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少;现有企业职位平台容量有限,企业发展前景的激励性不足;人才发展的职业生涯吸引力有限;园区人才集群生态、工作氛围、区位特点及生活环境处于相对劣势。
3.人才工作的精准性、杠杆性有待进一步探索。人才工作以企业为主,以用为本,政府主要是从人才环境、人才政策方面进行引导支持。但多数企业限于自身实力方面的原因,难以有大的突破;政府人才政策与企业人才政策协同度不高。如何精准定位,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构建政府人才服务与企业人才管理的协同效应,如何发挥现有人才吸引更多外部人才的效应,如何发挥人才撬动创新创业的杠杆效应等,都是“十三五”期间有待探索和解决的新问题。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渭南高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为引领,以深化人才特区建设为主要抓手,以企业人才为重点对象,针对我区人才数量、质量、层次和结构存在的问题,精准定位,分层分类构建我区人才的引用、培育、激励和扶持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全面提升与错位发展相结合。整体提升人才规模和素质,是我区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由于区域特点、基础状况的差异以及资源条件的制约,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可能全面开花,也不可能全面占有人才。在保证人才基础规模的前提下,必须根据我区特色产业集群进行错位发展,在大西安、大关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创新创业体系中,确定我区独特的产业人才定位,并与其它城市(如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等)错位发展,做到“你有我用,你无我有”,相互支撑,错位成长。
产业发展与人才开发相结合。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发展资源,把人才战略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以特色人才集聚引领特色产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发展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把服务于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把人才效能转化为中长期产业发展优势作为人才工作成效的主要衡量标准。
局部突破与整体开发相结合。着力在装备制造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3D打印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领域,形成特色人才聚集的比较优势。发挥高端人才的吸引和示范效应,并以此带动园区人才层次的整体提升和人才队伍的整体开发。
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形成高新区管委会与区内企业人才政策的协同机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人才管理的主体作用。增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规划、引导、调控和整合功能,凝聚各方力量,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园区人才工作的合力效应。
三、目标与任务
(一)建设目标
在“十二五”人才特区架构的基础上,深化人才特区建设。根据我区“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目标及重点任务对人才工作的要求,确定人才工作重点、精准人才政策定位、优化人才工作机制、搭建人才服务平台,构筑我区管委会与企业相互协同的双层人才管理开发体系。
到2020年,指导性发展指标如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引资的基础上,使园区人才资源总量(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包括企业人才、党政人才以及社会事业人才)达到4-5万人,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人左右,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66人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2%左右;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5%左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3万人左右 ,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2万人左右,企业技能人才达到2.5万人左右,社会事业人才0.2万人左右。
(二)主要任务
就管委会层面而言,“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构建管委会与企业相互协同的双层人才管理开发体系,致力于人才服务的社会公共产品建设,促进人才的吸引、使用、培育、激励、扶持体系的形成。
就企业层面而言,在促进各类驻区组织(主体是企业)完善内部人才资源“选用育留(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人才确定不同的重点任务。
针对企业人才,主要任务是:以园区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根据需要,配合企业引入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企业职业经理人和业务技术骨干为重点,通过相应形式的培训开发,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以青年业务技术骨干为对象,通过相应的扶持激励措施,培育一支充满活力的青年科技军团;以企业紧缺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通过公共平台培训和技能比武大赛,组建一支结构完善、能解决企业生产问题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针对党政人才,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提升各级党政人才的服务意识、胜任能力和办事效率。开展高质量、针对性强的专业培训。深化公务员初任、任职、专门业务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和执行能力。
针对社会事业人才,主要任务是:按照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塑造高新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区服务生态,通过宣传和培训,以提高专业水平和职业精神为核心,促进相关行业和部门加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社会事业人才的“选用育留”工作以及相关的培训和开发。
四、重点工程与主要政策
(一)重点工程
1.人才服务公共平台工程。由政府主导,借助企业力量,建设我区人才服务公共平台,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协会、人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区内资源交流共享信息平台、创新创业辅导中心、人才测评中心、通用知识技能开发中心和高端人才公寓设施等,为各级各类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到“十三五”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2.特色产业筑巢引凤工程。围绕园区特色产业集群方向,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支持并配合我区的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加大海内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创新引才引智方式,按照“项目+技术+人才”、“人才+项目”、“人才+团队”、“人才+基地”多种模式引进人才。鼓励以短期聘用、柔性引入、兼职、合作研究、项目招标、技术指导等方式引进或使用急需紧缺人才。到“十三五”末,辖区纳入省级人才专项支持人数达到50人以上,拥有十大产业领军人才和十大创新技术团队。
3.专业人才培训开发工程。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持续开展各类专业人才培训开发工程。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挖掘人才潜能,实现人才价值。一是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骨干培训开发。以提高领导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为核心,有计划地开展分层分类分段的专业培训、专题研讨和交流学习,对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技术骨干进行重点培养与支持,到“十三五”末,造就50位具有战略领导力、市场开拓精神和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造就100位掌握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核心专业技术人才。二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开发。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技术院校为支撑、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位培训、师徒制、技能比武等方式,在实践中大规模、高质量培养提升实用人才技能水平。到“十三五”末,造就1000名技术能手,并带动技能人员规模、结构和整体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三是党政人才及社会事业人才培训开发。借助公共平台和各单位平台,加强党政人才和社会事业人才的通用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开发,严格考核,注重实效。到“十三五”末,造就一支满足渭南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数以千人的服务队伍。
4.青年科技军团开发培育。加速培养30-35周岁左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建立青年科技人才库,追踪人才成长,实施个性化的职业生涯管理。到“十三五”末,造就一支不少于300人的专于研究、善于探索、敢于突破、带动创新作用强、拥有丰硕成果的青年科技人才军团。
(二)主要政策
1.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用好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建立企业特聘专家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千人计划”、陕西省“百人计划”、“渭南之星”对高新区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的支持。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出入境、科研、成果转化、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专业服务。
2.高技能人才支持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创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为企业技能人才实训培育提供服务,降低企业和个人的培训成本。对技艺超群、贡献突出的技能人才,允许越级申报技能等级。强化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对新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奖的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技能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
3.自主创新创业激励政策。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园区战略新兴产业的技术、产品的研制、中试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实施国家、陕西省、渭南市科技项目和产业化项目。探索完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实施股票期权、仿真股票期权等激励。支持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支持企业对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实行协议工资制度;鼓励支持新人微创业。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协调
发挥高新区党工委领导人才工作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由高新区党工委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才规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年度重大人才工程,抓好人才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分解人才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人才工作部门,实施人才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完善党政领导联系专家和企业家制度。发挥高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工程的决策咨询作用。
(二)资金支持
发挥高新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效能,支持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创业。强化用人单位引入人才的主体地位,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投入上的主体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人才协同投入机制以及上下联动、相互匹配的人才开发模式。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吸引民营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构服务高新区,吸纳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其他资本参与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动。建立人才投入产出评估制度和人才政策的反馈机制,提高人才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工作机制
构建面向大众的“人人成才、人人发展”的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培训支持政策,建立人才培训交流基地。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标准,以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支持企业健全人才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吸引与招聘、评估与考核、绩效管理、人才开发、工作继承、人才保留”的人才管理开发体系。实施人才工作的“朋友计划”,鼓励区内人才与区外同行建立朋友关系,并在朋友关系中引入区外人才,对在“朋友计划”中成功引入人才者,予以奖励。
(四)服务平台
以产业集群引导人才集聚,鼓励和引导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向高新区集中,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事业平台和发展通道。提升园区创新创业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尤其是软件建设(创业导师制、融资体系),为园区引才引智和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高效服务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设立毕业生以及在读研究生实习创业基地。
(五)服务体系
引进和培育包括猎头公司在内的各类人才中介机构,支持园区人才服务中心发展,为各类人才和企业提供全流程、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强化人才服务职能,优化人事代理、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服务项目。创新人才服务方式,实行人才服务限时办结制,对重点企业上门服务、对高层次人才主动服务、对专业人才跟踪服务。加强人才信息库建设和人才的统计报告制度,建设高新区人才网站,定期发布人才资源发展报告和人才需求目录。建设高新区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以及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网上交易平台,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以企业为主体,成立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力资源协会,并充分发挥其在人才管理开发和服务等方面的社会职能。
(六)发展环境
优化生活环境,加快高新区宜居环境建设;改善园区交通、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条件;打造人文科技、生态宜居都市新区。改善园区人文环境,加强园区文化建设。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做好园区对外形象的统一策划和宣传,借助毗邻西安、陕西东大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优势以及渭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塑造渭南高新区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