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村位于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北部,乐天大街西段。据传说,早在西汉时期,此地便有张姓人家临水而居,垦荒种田,经年繁衍,逐渐成村,为盼人丁兴旺,取名张盈村。“文化革命”期间,村上组织老辈人座谈,得以证实。
据村中原玳现(同音)庙门前石碑文字记载:“大明陕西省西安府渭南县石泉乡距县三十里有张盈村”。足以说明,明代早期,张义村曾名为张盈村,立碑处也正好距渭南老城县衙门口三十里。另外,原南庙的檩梁上也曾刻有“张盈村”的字样。
新修《渭南县志》曾载:明朝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历史上第一部县志记载,张义村为灵阳里管辖,刘姓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明朝早期增加了小寨村,也叫吴合寨,仍归灵阳里管辖。清代一直沿袭明时行政建制,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乡、里制为乡、保、甲制。
长期以来,由于村大人多朝代更迭,战事频繁,战乱不断。军队贪图安全方便,安营扎寨,张义村便成为各种来往军队途中的安驻之地。有些驻军扰民不安(如跑郭坚),随有好事者提议,不如把张义村改为原来的张盈村。自此如有军队投营,查看地图,询问是否张义村,村民均告称张盈村,军队便继续向前开进,寻找张义村,从而减少了军队对村民的袭扰和粮草之差。张义村共由七大姓氏组成,几百年来和睦相处,始终以“义”字为先,以倡导纪念之意,久而久之,张义村便代替了张盈村的大名,自明末起始,张义村的名称便固定流传至今。
张义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由于先民们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农耕烙印较深,宗教文物遗址随处可见,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从建村开始就注重庙宇道观的修建,在农耕时代,作为人们的心灵寄托祈求神灵给村民们带来福安居乐业,风调雨顺,保佑后祉,以便在这块土地上平安昌盛,繁衍生息。
一个村落一群庙观,村在庙中,庙在村周,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张义村貌的真实写照。
立于东巷子“龙头家”门前(张东七组)的青石建筑物石牌坊,名为“节孝牌坊”,是村里的一大景观,更成为张义村的地理坐标。
“零河两岸欢声笑,众人拾柴火焰高,父老乡亲齐出力,同心建成万善桥”。清朝咸丰年间,零河两岸人民因河水阻隔,往来十分不便,泾阳、三原、渭南客商因生意贸易,也感交通困难,两岸人民急切盼望能在零河上修座桥,方便人们往来。时逢西小寨村李殿华在湖北孝感为官(知县),咸丰五年回家省亲,和新庄一张姓官员举事(功德主)多方筹措集资造桥,建桥材料以石条为主,以糯米汁灌注在厚重石料缝中,并用木板将两块石头紧密扣住,正中三个桥孔上方各有三个龙头向南,背面依次三个龙尾向北,桥南正中雕刻三个大字“万善桥”(今日的寇家桥),成为最早的一座水上立交桥。
2009年11月,机构调整,将临渭区关中环线以西属双王办所管辖的张西村、张东村等村移交渭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成立白杨街道办事处,本村随之改由白杨街道办事处管辖。2015年,上级调整区域划分,合村并镇,灵阳村又划归张东村。
自2013年以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栏,因地制宜植树栽果、种草育花,搞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庭院绿化,扎实推进“净化、硬化、绿化、美化”工作,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硬化了村间道路,村委会建起了二层楼房,扩建了休闲广场,村民住房也发生根本性变化,砖混结构的楼板房代替了土木结构的安间房和厦房,内墙用涂料粉,外墙大多用瓷片贴砌,房屋结构新颖别致,布局阔绰大方,不亚于建国前富户人家的豪宅,而且阔绰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进而带动村容村貌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今日张东村,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