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是党史学习教育的试金石。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渭南高新区注重“学”“用”结合,认真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要求,坚持高标准谋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力争当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有心人”。同时,围绕项目建设、营商环境、基层治理等16个方面,形成了33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截至目前,所有事项已全面完成,一件件事关群众利益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多跑网路少走马路
企业、群众
共享便民服务“红利”
行百里者半九十。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梳理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渭南高新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不断提升优化营商环境,切实提高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渭南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深入探索政务服务为民新举措。服务大厅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不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聚焦服务群众,主要集中处理非群众自身原因“办不成事”的问题,同时收集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由专人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研究解决。“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设立架起了为民服务的连心桥,让政务服务做到自我提醒、自我监督、自我鞭策,不断提升政务服务办理效能、缩短办理时限。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解决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难的痛点,渭南高新区与临渭区、经开区积极探索便民利企新路径,联合签署政务服务合作协议,与陕西省内18个高新区实现162项政务服务事项“省内通办”,为群众和企业提供触手可及的“就近办”政务服务。
渭南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升级便民措施,持续推进“只跑一次”,推出了放宽公民姓名更改次数、预约上门服务等14条便民利民措施。税务分局推进“非接触式满意度”服务方式(电子税务局建设),通过“网上办”“线上办”“码上办”“掌上办”等方式,让纳税人“多跑网路,少走马路”。审批局通过建立“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办理模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把高新区打造成审批效率最高、服务效果最优的渭南标杆;通过推广政务服务“楼小二”服务点,让办事企业“足不出楼”就能办成事。城棚改公司以“心系群众办实事,担当实干促发展”为主线,完成了渭清公园足球场给排水、照明、图网、看台及比赛功能用房等建设,有力保障了十四运女子足球项目的顺利举行,为渭南高新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纾民忧解民困
做桩桩“实事”件件“好事”
获群众好口碑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2021年,渭南高新区紧紧围绕群众诉求,以“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提升为抓手,以“接得更快、分得更准、办得更好”为目标,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张东村巷道路面修整好了,直饮水机装上了”;“东府小区垃圾房拆得好,多年问题彻底解决了”;“良田街道庙南村五组道路平整了,出行更方便”……居民提起这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渭南高新区东府小区属于老旧小区,物业力量不足,环境卫生小区管理等经常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社区积极响应群众呼声,组织人员全面清理小区三堆杂物、院落杂草,更换破损垃圾桶标识、排水沟顶盖,修剪绿化带,维修防护栏,修补破损路面。同时,街道、城管、物业,对小区一垃圾房进行拆除,现在的东府小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小区面貌焕然一新。看着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小区居民赵艳丽高兴地说:“垃圾房拆的真好,多年卫生问题彻底解决了,我看着这干净的环境,心情都好了。”居民们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渭南高新区还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载体,及时关注民心民意,深入群众,回应呼声。据了解,2021年高新区共实施6个内涝点治理项目,敷设雨水管道约9000米,有效解决了高新区内涝积水问题;完成工行家属院等9处老旧小区改造,涉及1589户,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开展道路绿化改造及补栽工程,共计栽植绿化小灌木4208㎡,麦冬5830㎡,广玉兰23株,更换红叶李285株,进一步提升了渭南高新区城市对外形象。
医疗惠民文化乐民
“温暖高新”为老年群体
打造幸福美满晚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做好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工作至关重要。
据了解,2021年渭南高新区民政系统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载体,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事,在服务“一老一小”、社会治理等与市民利益相关的重大民生领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打造“温暖高新”,实现了民生领域的高新“加速跑”。
2021年,渭南高新区养老经办中心启用社保卡发放养老金,累计发放人数1719人。“重阳节”白杨卫生院有序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全年累计体检超过2400人,通过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进一步提升了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做到了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老人家身体还好吗?平时生活有难处吗?”近期,渭南高新区民政系统工作人员来到张东村104岁老人王素青家里慰问,并为老人送去慰问金和米面油、保健品等生活用品。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健康长寿,这是每个老年人渴望的生活。渭南高新区围绕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全区已建成一个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站,两个日间照料中心和一个养老服务站也正加速建设中,力争补齐养老公共服务短板。为健全立体式社保体系,渭南高新区累计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八大员”工龄补助金、被征地农民养老金等四千余万元,这些都为城乡居民的晚年生活撑起了“保护伞”。
渭南高新区各个社区还增设“移动图书馆”,丰富多彩、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群众,实现了公共文化全民共享,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兴民的社会效果。渭南高新区幸福城居民张女士来到金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图书阅览室的电子借阅机上选中了《食在味道》一书,用微信扫了扫该书的二维码,不到3秒就完成了下载,在手机上就可以阅读了。
“早上锻炼完,下楼在借阅机上扫码下载菜谱,回家按照菜谱就可以做花样饭,就好像身上有个‘移动的图书馆’,真是贴心又实用。”张女士高兴地说。每天早起在实践所活动中心排练舞蹈,之后下楼找书下载到手机回家学习,已成为该社区居民们的生活常态。
“我们的电子书借阅机,拥有智慧型自助借阅系统,内置3000余本正版授权书籍,内容涵盖经典名著、亲子育儿、政治法律等多种方面,每月远程自动更新300本最新图书。既可以在手机上下载专用客户端,又可以通过微信扫码收藏或者在线阅读等多种方式免费体验阅读海量电子书。”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电子书借阅机大大减少了疫情期间纸质书阅读潜在的病毒传播风险,使居民们可以在疫情期间安心、放心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幸福城小区的智慧化管理只是渭南高新区打造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个缩影。渭南高新区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创新多元主体同向发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智慧社区治理新格局。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里,居民衣食住行等生活各方面大事小事,不出社区就能办理,让居民享受安全、高效、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渭南高新区在辖区学校、村组、社区、广场开展“四进零距”文艺演出15场,受众4500余人。组织以“品味戏曲神韵传承国粹艺术”、“汇聚国粹经典传承戏曲文化”进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文艺演出,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群众事无小事,细微处见真情。渭南高新区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检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用实际行动践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用真心办实事、舒民忧、解民困,切实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赢得群众的高度认可。
用脚步去丈量民意,真正走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只有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能真正地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渭南高新区将进一步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继续秉承“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服务理念,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
(来源:华商网)